2016年11月1日,宜都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儀式在亮家垴村舉行,965戶村民領到了土地承包經營權證。 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,讓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吃了長效“定心丸”,是推動“三權分置”的前提。
閱讀提要
新中國成立,億萬農民實現“耕者有其田”。
40多年前,安徽小崗村農民在包產到戶契約上摁下紅手印,拉開農村改革的大幕。
進入新世紀后,農業稅成為歷史,湖北在全國率先探索農村土地“三權分置”,提出明晰土地所有權、穩定土地承包權、放活土地經營權,成為農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創新。
挑水河畔的湖北“第一塊田”
1978年11月24日晚,安徽省鳳陽縣鳳梨公社小崗村一間低矮的茅屋里,18位農民在“包干保證書”上摁下鮮紅的手印。不到百字的“包干保證書”內容有三條:一是分田到戶;二是不伸手向國家要錢要糧;三是如果坐牢,社員保證將其小孩養活到18歲。
正是這場秘密會議,開啟了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先河,被鄧小平稱為“中國農村改革與發展的第一次飛躍”。
“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際是‘兩權分離’,將農村土地的所有權與承包經營權分開。”5月18日,湖北省農業農村廳經管局局長張清林說。
1980年春,位于隨縣長嶺公社挑水河岸邊的一塊3畝荒地,成為湖北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第一塊試驗田。承包戶方青善與大隊簽3年合同,每年按合同交糧食、記工分,超產歸己。
其實,方青善的承包也是“偷偷摸摸”之舉,所幸得到時任縣委書記常東昌的肯定。當年7月30日,《湖北日報》在頭版頭條刊發《隨縣縣委書記走訪鼓勵包產戶》,并配發題為《關鍵是要解放思想》的編后。
春潮涌動,澎湃向前。大山深處,鄖陽地區馬安公社下川村將1800畝土地分為“三等九級”,實行土地聯產承包;應城縣楊河公社大堰大隊楊小運向國家超售萬斤糧,要求獎勵一輛“永久”自行車,帶動了全縣1232戶農民向國家交售萬斤糧……
星星之火,遂成燎原之勢。湖北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,經歷了先貧困山區、后平原丘陵地區,先旱地、后水田,先農田、后山林水面,先包產到組、后包產到戶,先間接聯產計酬、后直接聯產計酬的過程。1983年春,全省全面實行“大包干”。
“大包干”打破了“大鍋飯”,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。1984年底,湖北人均糧食擁有量達800斤,糧、棉、油等產量躍居全國前列,徹底告別“饑荒年代”。
我省率先探索“三權分置”
隨著工業化、城鎮化進程加快,大量勞動力離開農村。農民出現分化,一邊是農田撂荒,一邊是想發展規模農業的農民“望田興嘆”。
針對“有田無人種”和“有力無田種”的窘境,湖北首創“三權分置”,讓這一難題柳暗花明。“‘三權分置’繼承了‘兩權分離’的精髓,解決了新時期誰來種田、如何種田的棘手問題。”張清林稱。
2009年,武漢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(簡稱武漢農交所)掛牌,為“三權分置”的落地開展探索實踐。
針對農業企業和種田大戶資金不足、抵押物不足的特點,武漢農交所自成立起,交易標的物就鎖定以農村土地經營權為主的10項農村綜合產權。“通過價值評估,為流轉土地頒發《產權流轉交易鑒證書》。有了鑒證書,就可以作為一份權證向銀行申請抵押貸款。”武漢農交所總經理陳珊珊介紹。
當年,武漢農村商業銀行率先與武漢農交所“牽手”,放出全國第一筆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,共1400萬元。隨后,中國銀行、民生村鎮銀行、漢口銀行等11家銀行陸續跟進,為一批批新型經營主體提供資金支持。
2012年,我省率先出臺《湖北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條例》,提出明晰所有權、穩定承包權、放活經營權。
隨著全省農村土地確權由點至面不斷推進,土地流轉速度明顯加快,年平均增速高達5.98%。截至2015年底,全省流轉比例達36.95%,高于全國平均水平。
土地流轉,促進了土地的規模經營和新型經營主體的蓬勃發展。2015年,全省適度規模經營面積908.4萬畝,占比20.17%。全省專業大戶、家庭農場、農民合作社、龍頭企業的數量,分別是2010年的5.3倍、4.5倍、3.4倍、2.8倍,土地股份合作社從零發展到747家。華豐、春暉等“龍頭”所形成的輻射群,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,也保護了農民利益。
截至今年4月底,武漢農交所已累計辦理農村產權交易鑒證項目4182宗,交易金額233.19億元,涉及流轉面積149萬畝,聯合金融機構為涉農經營主體發放農村產權抵押貸款59.53億元,交易規模、產權抵押融資額位居全國同行業前列。
“三權分置”寫入中央文件
2013年7月22日,一個激動人心的日子。習近平總書記到武漢農交所調研,肯定“這是有益探索”。
當時的情景,副總經理桂玲記憶猶新:“習總書記依次察看了受理、交易、發證、抵押登記共4個窗口,認真翻看資料手冊,讓工作人員逐句解釋《交易鑒證書》明細,還詢問前來辦理產權交易的農民,流轉項目做什么用、用工情況如何、農民流轉土地后生活能否保障、流轉金怎么支付……問得特別細。”
原定于在武漢農交所15分鐘的考察,結果持續了40分鐘。
考察結束后,一連串的驚喜接踵而至。
次日,國家發改委、國家農業部等八部委抵達武漢農交所,為下一步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進行定位。
3個多月后,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:“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。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,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公開、公正、規范運行。”
2014年,中央“一號文件”正式提出:“在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的基礎上,穩定農戶承包權、放活土地經營權。”同年11月,中辦、國辦印發《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》,正式將“三權分置”理論寫進了指導思想。
至此,湖北在盤活農村土地上的實踐探索,上升為中央的政策。全國各地前來取經的絡繹不絕,“三權分置”在神州大地開花結果。
多年來,湖北已建成縣級農村產權交易市場70余個,放活經營權探索出互換、出租、抵押、入股、拍賣、托管等多種有效模式。
篳路藍縷,以啟山林,荊楚兒女向來具有開拓創新精神。以土地制度改革為先鋒,不斷釋放巨大活力,目前,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大幕已經拉開,向改革要動力,湖北仍在闖關。
轉載自:湖北日報